2025-10-30 11:34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鲍东喜通讯员郑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伟林教授在演讲中重点关注时尚与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 10月27日至28日,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纺织大学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希腊、孟加拉国、葡萄牙等国家的十余位顶尖学者和行业先驱,共同探讨如何用科技的力量重塑设计、制造和教育。论坛围绕“材料创新”、“智能穿戴”、“数字孪生”、“可持续设计”、“跨文化教育”等重点话题,分享前沿观点,勾画未来时尚新时代。智慧时代:现代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时尚界10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伟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时尚与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 。徐伟林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目标,加快培育新生产力。以材料创新、先进加工、绿色技术为核心,驱动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他研究了新型纺织材料、环境可持续性技术和植物染料技术等尖端技术如何赋能时装设计。废旧纺织品与可持续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环保产业新生态,推动转型升级推动时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现代科技赋能、设计引领的时尚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发展路径。 10月27日,举行嘉宾演讲。香港理工大学未来服装及纺织技术总监范金图教授在《智能自适应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中介绍,面对全球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智能自适应纺织品和可穿戴技术对于维持人体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舒适度至关重要。他介绍了团队在植物基结构织物、热响应仿生织物、湿敏类织物、热电制冷服装等前沿方向的创新成果。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军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给针织毛衫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一次编织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设备,消除了传统的循环生产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报告以集团产品技术开发为例,深入剖析以人工智能、mga机器人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如何再次重塑毛衫产业全球链条。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院长崔蓉蓉教授重点探讨了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时尚产业转型的可持续挑战和消费反思。他提出,数字智能技术以其高效、准确、创新的特点,是解决资源消耗和废物循环利用问题的主要路径。报告可持续时装设计的可能整合并从政策、产业、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数字智能。通过引入“数字智能+”和生成设计理念,赋予传统图案和服饰新的生命,构建科技、生活、文明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时尚新生态。认知突破:探索“以自我为基础”的实践哲学与“工艺叙事”的核心价值 日本文化服装研究生院院长串田真一在“创造激发新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服装”中提出,“能有效催化内在状态的转变”。他表示,研究表明,制作服装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强烈实践哲学。从创意到塑造的完整过程成衣形成了一个微圈,通过个人参与这一物质创造,将抽象的变革愿望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结果。个体不仅获得了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且还借助每天穿的“衣服”不断整合、内化新的自我认知。来自13个国家的嘉宾出席会议并认真聆听专家的发言。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Raul Fangueiro教授在其报告《重新思考自然垃圾:将生物基残留物转化为高价值材料》中重点重构了自然垃圾的价值。他的研究小组通过生物和物理技术,将香蕉叶、菠萝叶等农业副产品以及海洋废藻类转化为高价值材料。具体创新包括使用果胶酶处理来优化纤维性能以及开发基于生物材料的非织造布和复合材料的解决方案;从藻类中获取环保颜料来替代合成染料;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用于纺织废水处理的基于聚己内酯和壳聚糖的纤维膜。该研究为纺织行业提供了一条从废弃物到高性能材料的可持续循环利用路径,有效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提高资源效率。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时尚学院教授 Patsy Perry 讨论了奢侈品牌可持续发展和工艺叙事的挑战。他表示,随着最近出现的道德争议,奢侈品牌经常用来证明其品质的“工艺叙事”的真实性正受到质疑。该报告追踪了奢侈品牌通过授权、在线零售和生产外包追求市场增长的演变,并在面对对人类和地球的透明度和责任感日益增长的需求时审视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的研究考虑了勒克斯的整合路径奢侈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结合,探讨如何共同保持奢侈品牌在品质和价值方面的优势。角色升级:设计师必须超越传统定位,引领可持续时尚转型。意大利应用艺术与设计学院纺织与时装设计系战略总监Marina Spadafora探讨了“重新定义可持续时尚的未来”。他表示,时尚产业面临深刻的伦理和生态变革,迫切需要通过设计变革、材料革命和制造模式来应对这一挑战。设计师必须超越传统角色,成为可持续理念的践行者和倡导者,将公平贸易、本地化生产和对文化的尊重融入整个创作过程,推动时尚从资源枯竭的行业走向融合审美价值、社会责任的新范式智慧和环保意识,最终实现工业与地球的和谐与象征。来宾们认真听取了专家的发言。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学院副院长凌亚莉在《人体彩绘比例与设计创意造型设计与制作》报告中对从设计构思到实体实现的一体化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设计师必须亲自体验从草图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笔下巧妙的线条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只有设计师自己才能传达他的创作愿望。这种对整个流程的权限控制,让设计、造型、工艺有机地统一起来,其结果比传统的信任他人实现的模式要好。报告通过时尚设计师的案例,系统地研究从人体比例研究到造型创意实现的新设计流程,展现设计融合模式下的多样性和更多创意路径将是独一无二的。希腊西阿提卡大学教授、Autex前董事长Savvas Vassiliadis做了题为“Concerns about Smart Textiles, Energy Harvesting and Design”的报告,探讨了智能纺织品和能量收集技术给时装设计领域带来的新挑战。他表示,基于热电、压电等原理的能量收集系统是智能织物的主要模块。它与服装的深度融合不仅提供了功能,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设计过程,限制了审美表达的多样性,并导致不同设计师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他强调,目前的情况对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设计rs需要在技术限制下创建。这不仅促进了更友好、易于集成的组件的开发,也凸显了培养兼具技术背景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培养:培养适应全球时尚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库。浙江灵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Style3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晨探讨了智能数字技术给时尚产业和教育系统带来的深刻变化。他指出,3D设计、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正在驱动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加速行业迭代。这一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促使教育同步更新课程体系、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应对数字化新机遇打造产业融合新范式,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新人才库。会议现场,500余名特邀师生认真聆听了外国专家的演讲。 。他强调,开放协作的新教育模式可以激发人才与机器的创造性协作,培养兼具传统精神和当代视野的新一代数字原住民。报告中介绍的“变形”泛欧项目是伦敦时装与工业学院深度象征意义和联合转型培训的成功实施,为全球各大设计和制造中心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框架。孟加拉国吉大港时尚科技大学副校长奥拜杜尔·卡里姆在报告中强调,“一带一路”框架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分享了该倡议下师范大学的具体做法。通过加强课程共建、联合研究和人才对接,学术合作成为深化两国教育关系、促进纺织服装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注入新动力。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作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时尚人才培养技巧》的报告。他表示,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日益相互促进的时代,时尚教育需要打破地域界限,发展融合多元文化视角的教学体系。汇集纺织学院实际案例武汉纺织大学陶辉讲解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适应力和文化,保存保鲜产业,塑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看全球化的新一代时尚人才。据悉,本次论坛汇聚全球智慧,凸显时尚产业在可持续、数字智能、跨文化三个维度的深度变革。与会专家共同探讨科技赋能和人文伦理的象征,通过校学研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具有韧性、灵感和活力的未来时尚新生态。